教育资讯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很重要的问题。

因为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推翻了很多诸如「谁照顾孩子、孩子就信任谁」的主观假设,解释了类似「我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孩子却不听话」的难题,并给家庭教育提供了更多科学的启示。

研究到底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信任,确实非常重要。

这是因为除了安全因素外,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评估和甄别信息和信息源。

依恋和信任

很多人认为,孩子天然信赖自己所依恋的人——这也是学者所感兴趣的话题,即依恋和信任的关系。

依恋是儿童与其养育者(例如父母)之间所形成的特殊情感联结,该领域的大拿Ainsworth在陌生情境测验中,将儿童依恋分为三类,后又有学者对Ainsworth的理论进行了补充。目前,学界普遍将儿童依恋分为四类,即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

然而,研究者发现,儿童的反应模式也因依恋状态而异。

安全性的孩子更愿意相信妈妈的话,回避型的儿童则更愿意相信陌生女子的话,矛盾型的儿童则更甚。

经验和信任

当孩子在学习新知识时,教授者过去所提供的信息越准确,他们就越愿意相信这些人对新知识的教授;如果教授者在过去屡屡出错,则孩子们越不相信他们所教授的新知识。

在语言学习方面,孩子更愿意向那些符合自己过去语言经验的人学习,而不是背离他们过去经验的人。

时间和信任

为了确定儿童是否会在短期内或长期内保留对先前信息准确的人的信任,如果孩子能能够立即明确识别出此人,一周之后,他们也仍然倾向于从此人处寻求和接受信息。

文化立场和信任

孩子会观察信息提供者的文化立场。如果不同的信息提供者,所声称的内容是互相矛盾的,那么孩子们会倾向于那些和自己在文化方面更有共识的人的主张,因为他们的行为遵守而不是偏离了群体的规范。

另一项研究也发现,孩子更愿意相信本地口音的人所说的话。

这些实验结果,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孩子天然就会信任自己的照料人吗?对于0-3岁的孩子,在他们还没有发展出自我意识和心理理论之前,只有照料人能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帮他达成所需,是他唯一可以求助的人——他当然会更信任照料人。

但是,上述针对3-6岁孩子的研究,已经开始推翻这样的结论。

不是谁主要照顾孩子,孩子就信任谁;而要看照顾的质量

对于那些在3岁以前,给孩子的行为给予及时回应和积极反馈的父母,能够和孩子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孩子更相信父母的话。

相反,那些虽然一直在孩子身边,但大多数时候只是玩玩手机,或者孩子受伤了、发生危险了,才急急忙忙冲过去,对于孩子的行为很少给予及时和积极回应的父母,即便是孩子的主要照顾人,但也无法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容易形成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关系——这种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中,孩子就不容易相信自己的父母。

不是谁对孩子付出多,孩子就信任谁;而要看此人提供信息的准确性

在孩子尚无辨别能力时,一些照料人会以欺骗、哄瞒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例如:

告诉孩子一到天黑就会有大灰狼出没,所以不能出门;告诉孩子要盖好被子,否则熊外婆就会来啃孩子的小脚丫;告诉孩子商店里昂贵的玩具不如家里的好玩,将孩子带离柜台等。

然而,随着孩子逐渐发展出自己的判断能力,他们会发现原来这些人所提供的信息是屡屡出错的——即使抛开「被欺骗」的愤怒情绪,为了寻求正确的答案,他们也会逐渐失去对这些撒谎和欺瞒者的信任。延伸的话题就是「说到做到」,如果父母答应孩子的事总是做不到,此前的承诺也就变成了「错误的信息」,从而会侵蚀孩子对自己的信任。

不是谁陪孩子久,孩子就信任谁;而要看谁的信任关系建立得好

即使相处时间长,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也未必会信任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人——这是因为他们基于原有的经验,会更信任给自己提供准确信息的人。

职场父母的机会来了!

即使自己对孩子的陪伴时间较少,但是在有限的陪伴中,我们能给孩子提供准确的信息,例如解释世界真正的运行原理,例如说到做到——孩子就会在真实的经历中建立对父母的信任,而这种信任不论短期(1天)还是长期(1周)都不会消失。

但目前的研究中提到的长期仅为一周,如果长时间不在孩子身边,是否还能保留这种信任关系,尚无研究——因此,如果和孩子异地,有机会还是要多和孩子直接联系。即使不能亲自陪在孩子身边,经常和孩子视频聊天,或者以其他方式沟通,也很重要。

在信任的建立中,陪伴仍然很重要,但重要的是陪伴的质量

为什么在我们的感知中,孩子会更信任长期的照料人?因为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主要的照料人有更多机会向孩子展示「正确的信息」,例如:

如何避开危险,例如不要触摸烫的杯子,会很疼等;如何拿到所需,例如只要打开冰箱就能拿到食物,只要打开玩具箱就能得到玩具等。

然而,当孩子已经熟知了「旧信息」后,获取孩子下一阶段的信任,需要提供「新的准确信息」。

例如,老人在照顾孩子生活起居方面还行,但难以识别英语单词,孩子就会找会英语的父母,在英语方面更愿意相信父母所提供的信息;例如,父母如果图省事随口敷衍孩子说「这家商店没有布娃娃卖」,但当孩子发现父母的信息是错的,这家商店其实有布娃娃卖时,下一次就会不再相信父母所说的类似内容,而坚持要求自己去看一看——可能遭到父母为了掩盖自己谎言的打骂;例如,如果父母为避免孩子早恋给出一些夸大的恐吓,比如告诉孩子「接吻就会怀孕」——但孩子在接吻后发现并未怀孕,可能就不会相信来自父母的性行为方面的提醒,从而做出不安全的事;例如,如果父母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给孩子提供建议,比如告诉孩子「只有好好读书,才会过上好的生活」,但孩子发现那些学历不高的人也过得不错,例如只凭借选秀出名,学习不好照样能在娱乐圈混得风生水起这样的事实出现时,也会质疑父母关于自己人生的建议等等。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父母或者老人会感慨,自己对孩子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却不亲自己。

因为这些老人或父母所提供的信息逐渐被孩子识别出错误,于是孩子更愿意亲近和信任能为自己提供准确信息的人。

作为父母,要想建立并保持与孩子之间的信任,我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包括:

说正确的话:如实地和孩子沟通,为什么允许或不允许他做一些事,而不是夸大或轻视危险;做正确的事:答应孩子的事就要做到,承诺给他的就要给他,规定了的限制也要站住立场,不要一时心软就让孩子挑战底限;承认自己也有不足:自己不知道的事,可以告诉孩子需要共同学习,需要去查一下相关资料,和孩子共同学习和成长。在此基础上,才是对孩子的陪伴。


Copyright © 2018 舞阳县育才实验学校版权所有
豫ICP备19024990号-1

咨询热线(周一至周五9:00~18:00)
18839581212